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检索80年代中文期刊的文献用什么检索工具(科技
  • 高校科技免费论文(高校科技免费论文有哪些)
  • 论文成果形式描述范文
  • 最新进度!聊城市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和发展规
  • 电子科技大学向雨桐:选择了考研就一定要坚持

通知公告

  • 《中国高校科技》投稿方式
  • 《中国高校科技》期刊栏目设置
  • 中国高校科技版面费是多少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硬科技创新风口到来 大学生创业者怎样“接招”

来源:中国高校科技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9月20日 02:19:30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葛建新提醒说:“技术人员创业千万不要过度表现出对技术的钟爱,而忽视了商业的调整,要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融入更多商业因素。当下,高校、企业、社会、平台等已经形成了一个

葛建新提醒说:“技术人员创业千万不要过度表现出对技术的钟爱,而忽视了商业的调整,要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融入更多商业因素。当下,高校、企业、社会、平台等已经形成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统,把创业扶持生态圈扩大,提高平台治理能力和效率,将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中的独特模式。”

硬科技创新创业的旅途“寂寞又漫长”

经过近5年无障碍辅助功能技术的研究,他们与7名盲人同吃住近3个月,研发的全套无障碍辅助功能技术,能够让盲人、聋哑人、肢体残疾者、读写障碍者和老年人等都能平等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。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“为什么飞行器都是一些传统飞行器的组合或变体,我们能否让飞行器站起来自旋飞行?”起初觉得“好玩”,怀揣着听起来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李泽波创办了“旋鹰科技”。

结合“痛点”,硬科技也可以有温度

“大学生创业者视野打开了,对整个社会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的认知打开了。”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谈文舒坦言,“在我国,还有大量科技成果‘躺'在研究室和论文堆中,大学生创业者能够与导师、团队一起把这些成果进行产业化,是非常好的实践。”

将一项技术变为产品、商品,硬科技创新创业是一个“寂寞又漫长的旅途”。广发乾和投资有限公司硬科技行业部投资总监袁雪锋认为,“从技术到产品,要面对供应链、产量、商业拓展等诸多方面问题,团队不完备也是常见状况,年轻创业者要让自己的心态更开放,学习不同技能技巧,早日带领企业走向正规”。

“开启一个新项目靠的是一腔热情,但是持续进行下去就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。”李泽波坦言,选择全新领域进行创新研发,“缺少相关经验参考,技术难点都需要自己解决,我们需要不断探索自旋飞行方式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,把技术带到现实中来”。

丰宇宸说:“技术研发成功后,我第一时间选择在最初立志的地方——石油行业进行落地研发,推出全球首款井下无线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设备‘油脉',打通了我国自主研发国产化旋转导向系统的最后一公里,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。”在他看来,由于技术具备高延展性,一脉相传相关产品还可以在航空航天、风力发电和其他商用领域使用。

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,既能围绕国家发展趋势发掘社会“痛点”,又能运用所学技术知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。在线上参与项目路演评审后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邓汉慧颇为感慨,“硬科技也有温度,大学生创业者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可以温暖人心”。

该项目负责人吴睿昌谈到,疫情之下骑行风盛行,产业一片蓝海。“我们的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设计的碳纤维幅条,简单地说,相比于国外竞品,使用我们的产品每爬升1000米海拔可以节约48秒的时间,已通过国际自行车联盟的轮组强度测试”。

4年前,基于对骑行运动的热爱,一群同济大学的学生开始研发碳纤维公路自行车轮组。如今,销售产品的线下门店已有58家。“希望在传统的运动自行车产业中走出一条中国制造之路”。

硬科技创新风口已到来。报告显示,当下创业者均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丰厚的技术储备,能更好地将技术与市场需求“痛点”结合,成为具备商业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。

李泽波感慨说,为了这份科研热情,他和团队成员克服了一个个困难,“如果自旋飞行方式能为飞行器带来更好性能,在应用上有突出优势,它将成为未来无人机发展方向之一。除了内心的信念,做原始创新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,我们也会继续将硬科技创新坚持到底”。

不过,作为初创企业,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。“脑控智能轮椅系统正在进行实验验证,与北京一些三甲医院、养老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,准备申报二类医疗器械认证”。刘思宇说,希望尽早完成设备的产学研转化,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的设备能够走进千家万户,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”。

研发启明智能助盲用户系统之前,创始人周江南便以公益志愿者的身份接触到了视障人群。“视力障碍者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,志愿者能做的非常有限,科技能否做得更多呢?”早在2014年就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期间,周江南和团队便开启了用科技手段打造信息“盲道”的研发工作。

9月16日,在2022年广发证券大学生微创业行动启动仪式暨2021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成果发布会上,“旋鹰科技”入选2021年度“科创之星”,获得5万元扶持资金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国高校科技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gxkj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0/2272.html
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  • 上一篇:聚焦能源与城市安全,第四届南艳湖公共安全科
    下一篇: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获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最

    中国高校科技投稿 | 中国高校科技编辑部| 中国高校科技版面费 | 中国高校科技论文发表 | 中国高校科技最新目录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国高校科技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